第144章 还于旧都
五月十四日凌晨。
魏军溃军退至下邽。
汉军追兵一刻不停。
十五日凌晨,至郑县。
城中粮草军械,被率先至此的魏军轻骑付之一炬,而城中豪强百姓又在魏军撤走后,对府库的粮草军械进行了抢救。
当赵云、魏延两位汉军大将拥天子龙纛统大众至此,郑县百姓箪食壶浆出迎,并将府库中抢救下来的粮草两万余石尽数奉上。
赵云遂点出五百甲士入据,余者过城不入,继续追击,不让魏军溃卒得片刻喘息。
五月十六凌晨。
汉军追至华阴。
城中百姓再度夹道相迎。
司马懿留敢死十余,潜伏在鱼龙混杂的出迎人群中,欲刺杀赵云、魏延二将。
被赵云识破,尽诛。
汉军继续追击不停。
五月十六日夜。
连逃三日的司马懿,终于率荆豫残军六千余人,虎豹骑、并州骑四千余骑回到潼关。
而潼关外,连追魏军三日,人不卸甲,马不释鞍三日的赵云、魏延二将不再逡巡,统大众西归。
三日之间,大小二十余战,斩俘九千余人,获甲胄刀兵,强弓角弩四万余具,可谓大胜。
回到潼关三十里外的华阴,留右中郎将宗预,破虏校尉冯虎,共统精锐甲士六千戍守。
杨条之子杨素,统一千羌骑于潼关、华阴间巡守监视。
赵云派出使者,各率轻骑百人,奔往渭水以北的左冯翊。
接收未经战火,也从未有曹魏重兵戍守的临晋、重泉、频阳、万年、下邽五县。
五月十七。
赵云、魏延统大众至华阴。
诸县归附的消息接连传来。
天子的任命旨意也同时抵达。
各县令、长、丞、尉的人选皆已拟好。
除县令、县长多是随天子、丞相北伐的文官担任外,县丞、县尉、县吏,大多由早在决战前便已遣族人诣营归顺的豪强大家所任。
唯独左冯翊重镇临晋,由于背靠北洛水,东临大河蒲坂津,成为了关中抵抗河东寇略的最前线,天子下达了特殊的任命。
先是钦点魏延长子魏昌为左冯翊都尉,暂统军二千守之,再出侍郎陈祗领临晋令,出侍中郭攸之领左冯翊太守。
魏昌即刻领军赴守,而陈祗、郭攸之二人,将在随天子还于旧都,祭天告祖之礼已毕后再行赴任。
魏昌留守临晋可以理解。
一是魏军如今大败,短时间内连防守都成了问题,绝无可能组织出人马从河东发动进攻。
否则的话司马懿也不会直接放弃直面魏国蒲坂、潼关两座边防重镇的临晋、华阴二县。
而魏昌从一名别部司马升为佩银印青绶的二千石都尉,在直面魏军的重镇临晋独当一面,
既是给魏昌在事实上并不如何危险的前线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给镇北将军一个善意的交代了。
毕竟,军中二号人物赵云的长子是持节护羌校尉,次子是护卫天子的龙骧中郎,魏延作为三号人物,儿子还是一名别部司马,未免有些厚此薄彼过甚。
但魏昌的任命可以理解,侍郎陈祗出为临晋令,侍中郭攸之出为左冯翊太守的任命就颇有些让人寻味了。
一般而言,侍郎身为天子近臣,外放为官,当领一郡二千石太守,若三年任上大治有功,再迁至更为核心的地方,诸如成都、汉中,再当一任二千石,任上再有功大治,便等着被拜为侍中了。
而侍中作为“副宰”,本就辅佐天子定计决策,治理天下,一旦外放为官,按惯例便是持节而出,代天子巡狩四方。
如今侍郎、侍中,一人出为千石县令,一人出为两千石太守,教乍一看到天子旨意的众人还以为,这两位天子近臣是不是在陛下身边做了什么冒犯之事,否则何以被贬?
可一想又觉得不对,天子把直面魏军的边境重镇交给这两位近臣,又如何能谈得上是真正的贬官?
实在古怪。
但不论如何古怪,天子旨意既已降下,统兵在外的赵云、魏延二将也无须多想,只按照旨意,当即点出三四千人马分别往各县戍守。
临晋就在华阴正北三十里,魏昌率先领二千部曲押着一月粮草,自渭水入北洛水,往临晋赴任去了。
只是不知其人在何处受了伤,走路与骑马姿势都很有些奇怪,像是被流矢射中了臀腿。
其父既无好语,更不相送。
镇北将军手下诸将皆疑,毕竟平日里,这位镇北将军对自己长子可是宝贝得很,如今又升职赴任,按理不该不送。
待魏昌消失在视线当中,被魏昌称作叔伯的诸将校、司马,才撺掇亲军督魏豪去问镇北。
待亲军督回来才知。
原来魏昌不欲错过跟天子圣驾一起还于旧都这个注定要载于史册的历史性时刻,跑到镇北将军跟前央求镇北将军跟天子求个情,待一起还于旧都后再赴任不迟。
镇北将军不允。
先是将其子痛骂一顿,说什么倘若从征之人都像你这样,吵嚷着要随天子圣驾一起还于旧都,那这刚刚打下来的关中还要不要了?那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其子不听,竟还顶嘴。
大意是你这镇北将军有幸跟天子一起还于旧都,当然这么说,要是天子降旨让你代宗预、冯虎二将留守华阴,或者替我留守临晋,我看你是何作想。
镇北将军是何作想?
当场请魏昌吃了一顿竹笋炒肉。
所以其人适才姿势才如此古怪。
与此同日,五月十七。
王师奏凯,龙纛西归。
待魏昌入据临晋的消息传来,已是第二日。
五月十八。
赵云、魏延大军夜宿鸿门。
骊山台地的大火,到今日已烧了五天五夜,早已蔓延到了骊山之上。
鸿门距起火点新丰几乎二十里,可知这场大火威势如何。
极目远眺,骊山北麓距台地最近处已是焦黑一片,昔日郁郁葱葱的森林,此刻已化作万千焦木,枯枝如戟直指天空。
绵延数十里望不见头尾的大火,今日仍未爬至骊山最高峰,但是想来也快了。
随先帝打过新野之战,打过赤壁之战,又打过夷陵之战的老革,带着缅怀之情,给年轻的小革们讲起了陈年旧事。
五月十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